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

奇书网 www.qishubook.net,官路淘宝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!

底;圈足早期的多是两边斜削的较尖的“鲫鱼背”底,中期以后基本上是圆润的“泥鳅背”底;大盘类多双圈底,这种底从明末和顺治时出现,流行至康熙中期。款识种类多样,早期多用干支款,年款多用楷书,中期以后各种堂名款、图记款、花押款流行,并流行至雍正。仿款、伪托款也较多见,尤其以仿嘉靖款居多。。

    相关链接:清康熙青花瓷

    9、雍正(1723—1735)、乾隆(1736—1795)时期青花器多仿明永乐、宣德的苏麻离青,但没有进口料,以笔端点染铁锈斑痕。其次是仿成化的淡描青花。仿明器物除了从胎、釉、青料等方面区别外,器型也是重要的区别点:明器的胎接口是上下接,清器是前后接。

    雍正时工艺精细,修胎讲究,民窑器则粗糙、有旋胎痕。乾隆时尤其是后期工艺开始走下坡路,除了继承前朝的品种外,还有创新的品种青花玲珑瓷。纹饰内容也较雍正时多样,但总的来说以寓意吉祥的图案为主。

    款识除年款外,雍正时较多见的有杂宝款、四朵花款、动物形款等,堂名款较康熙少。乾隆时堂名款又较雍正的多,年款多篆书,也有四朵花款。

    相关链接:清雍正青花瓷、清乾隆青花瓷

    10、嘉庆(1796—1820)以后青花瓷逐渐走下坡路。嘉庆前期的器物基本与乾隆相同,但工艺粗糙,造型厚重笨拙,釉稀薄而发灰、泛青。道光(1821—1850)、咸丰(1851—1861)、同治(1862—1874)时期的器物大体相近:青花发色飘浮,胎质粗松,釉稀薄,胎釉结合不紧密,纹饰以吉祥图案为主。

    相关链接:清嘉庆青花瓷、清道光青花瓷、清咸丰青花瓷、清同治青花瓷

    11、光绪(1875—1908)时青花瓷一度中兴,仿康熙器水平较高,但胎体较轻,白釉较薄而发涩,修胎也不够精细。其他器物则无论胎釉和造型均与同治相近。青花加料彩器多见。款识除年款外,还有“长春宫制”、“坤宁宫制”、“储秀宫制”等;伪托款多见“康熙年制”、“若深珍藏”等。

    相关链接:清光绪青花瓷

    12、宣统(1909—1911)时开始出现化学青料。

    看到这里,付生局长说:“为什么没有民国时期的青花瓷呢,难道说那个年代就没有了青花瓷这玩意不成了吗?”

    王海东笑呵呵的地说:“这倒不是,青花瓷在民国依旧是有的。至于说一九一一之后,这战乱不止,在这样子的情况下,还有多少人烧制青花瓷。

    因此,有是有,但是,不足道。精品嘛,就算是景德镇,你说说在战火中人命都保不住了,那在这样子的时候谁还有什么心思去做什么瓷器啊。

    因此,这个时候虽然是有青花瓷,但是也就是古董店那些作假的人倒是弄了一些精品出来。但是假的就是假的。”

    在民国时期,倒是有一些人疯狂的防止元明清的瓷器。

    其实就算是其他的古董也是一样的模仿的。民国是作假的一个巅峰。

    一般的来讲,古董行里的作假是称之为做旧的,以示自己是光明正大,凭借手艺吃饭,虽然是作假,但是不坑人。但是到了民国时期的话,那这样子的时候就有点难说了,可以说连脸面都不要了。

    那个时候作假就是作假,也就不叫做旧了。

    付生叹了一口气说:“这样子的东西当然是好,官窑和民窑,都是有受众的,但是这瓷器不好保存啊。如果是三两百买一件瓷器回去摔了的话,这倒是有点让人不那么难受,但是若是几十万上百万,或者是你说的上亿的资金购买的瓷器的话,那摔了谁也受不了。”

    王海东笑呵呵地说:“要那些能够经得起摔打的,田黄石啊,这玩意价值不菲,比黄金更贵,还经得起摔。”

    说着,翻到田黄石那边给了付生。付生别说是田黄石了,就算是玉石他都不怎么样的弄这玩意,因此,对田黄石更是外行了。但是,田黄石却是价值不菲,因此倒也是吸引付生看下去的一个原因。

    田黄石

    田黄石(field-yellowstone),简称“田黄”,因产于福州市寿山乡“寿山溪”两旁之水稻田底下、呈黄色而得名,为寿山石中最优良的品种之一。它有广义的和狭义的之分:广义的田黄石指“田坑石”,狭义的田黄石指田坑石中之发黄色者。在物理性质、工艺美术特征等方面,田黄石与寿山石基本相同或相近,但因其珍稀和昂贵,故早已成为独立的印章石品种。。

    基本资料

    英文名称:larderite(tianhuang)

    主要矿物为:地开石、高岭石、珍珠陶土、尹利石、叶蜡石等。

    化学成分:多种矿物集合,其中地开石:al(si4o10)(oh)8。

    结晶状态:晶质集合体。

    常见颜色:为黄、白、红、褐等色。其中产于中坂田中的各种黄色田坑石称为“田黄”。

    光泽:土状光泽,抛光面呈蜡状光泽或油脂光泽。

    解理:无,具贝壳状断口。

    摩氏硬度:2~3。

    密度:2.5gcm3~2.7gcm3。

    光性特征:非均质集合体。

    多色性:无。

    折射率:1.56(点侧法)。

    双折射率:无。

    紫外荧光:通常无。

    放大检查:致密块状构造,隐晶质至细粒状呈显微鳞片状结构,其中田黄或某些水坑石常具特殊的“萝卜纹”状条纹构造。

    特殊光学效应:无。

    详细解说

    身为“印石三宝”之一的田黄石,呈黄、白、红、黑等色,其中以黄色为最常见。具有珍珠光泽、玻璃光泽、油脂光泽,微透明至半透明,少数透明。硬度2.5,密度2.65-2.90克厘米3。质地

    致密、细腻、温润、光洁。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其肌里隐药可见萝卜纹状细纹,颜色外浓而向内逐渐变淡,表面时而裹有黄色或灰黑色石皮,间有红色格纹。为田黄石所独有的外观特征,素有“无纹不成田”、“无皮不成田”、“无格不成田”之称。诚然,从石质来说,仍以纯净为贵。

    田黄石,是寿山石中的珍品。由于它有“福”(福建)、“寿”(寿山)、“田”(财富)、“黄”(皇帝专用色)之寓意,具备细、洁、润、腻、温、凝印石之六德,故称之为“帝石”,并成为清朝祭天专用的国石。史载,清时福建巡抚用一整块上等田黄雕刻了“三链章”,乾隆皇帝奉为至宝,清室代代相传;咸丰帝临终时,赐予慈禧一方田黄御玺;末代皇朝解体,溥仪不要所有珍宝,只将那枚“三链章”缝在棉衣里。至于民间相传,田黄石是女祸补天时遗留在人间的宝石,又说是凤凰鸟蛋所变,还传田黄石可驱灾避邪,藏田黄者能益寿延年等

    );。

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